1-5、硬质合金及耐磨涂层的集成计算材料工程:理论及应用

硬质合金及耐磨涂层的集成计算材料工程:理论及应用

杜勇1,许雨翔1, 陈利1, 张伟彬1,张聪1, 周鹏2, 彭英彪3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

硬质合金及耐磨涂层的集成计算材料工程(Integrated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Engineering,ICME)旨在将关键实验研究和多尺度(纳观−微观−介观)计算模拟应用于材料设计及制备的全过程,通过成分−工艺−结构−性能相关性的集成化分析把硬质合金及耐磨涂层的研发由传统经验式上升到科学设计,从而大幅缩短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周期、降低新材料的开发成本。

本研究工作首先建立了完善的硬质合金热力学和热物理(包括扩散系数,界面能和热导率等)数据库;然后通过相场法模拟硬质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化;最后通过相场法和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硬质合金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应力分布、韧性和强度等)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发硬质合金的ICME并应用于新型硬质合金(如梯度硬质合金、“蜂窝结构”硬质合金和超细硬质合金等)的开发。

在硬质合金刀具表面沉积耐磨防护涂层(如TiAlN和CrAlN等)来提升切削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是一种工业生产中常见的技术手段。然而,随着先进切削技术(高速切削、绿色切削等)的发展和难加工材料(钛合金、高温合金等)的应用,对硬质涂层的性能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和开发具有更高硬度和更高热性能的涂层材料,对拓展涂层刀具的应用范围和提高其加工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工作在集成计算材料工程的框架下,基于多层涂层的形成能(表征界面结构的稳定性)和界面分离功(表征界面结合强度)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并结合关键实验,提出了多层涂层界面结构的理论模型。研究表明:不同调制比的TiAlN/TiN具有相近的形成能(负值)和界面分离功,共格界面可稳定存在且不受调制比的影响。然而,调制比的改变会显著影响TiAlN/ZrN的界面结构。当调制比(tTiAlN:tZrN)为4:1时,TiAlN/ZrN多层涂层为非外延生长,形成非共格界面;当tTiAlN:tZrN为1:4时,TiAlN/ZrN具有相对较小的形成能和较高的界面分离功,形成共格界面、获得优异的力学性能。

DOI:10.12110/firstfmge.20171121.105

Brief Introduction of Speaker
杜勇

杜勇, 男,1964年11月生,湖南华容人。现任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德“微结构”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1984年7月、1987年7月、1992年7月分别获中南大学学士(压力加工)、硕士和博士学位(材料学)。先后在东京工业大学、巴塞罗纳大学、德国克劳思塔尔大学、维也纳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事材料学研究11年,在德国为洪堡学者。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带头人; 2006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被选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国际刊物CALPHAD和J. Phase Equili. Diff. 副主编,国际刊物Int. J. Mater. Res.、Vacuum和J. Mining & Metall. B 编委及《金属学报》和《硬质合金》编委;国际相图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包括相图热力学、相变、材料微结构、结构-性能相关性、轻合金、硬质合金及耐磨涂层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重点项目、973, 863等国家项目28项。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际相图委员会最佳论文奖1项,获授权中国国家发明专利2项。先后在30种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580篇,SCI收录538篇,SCI引用5202次(他引4809次),在美国合作出版专著一本。2003年回国后指导博士生42名,其中32位已毕业(1位被选为德国洪堡学者、8位在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8位为中美联合培养博士,3位为中瑞(典)联合培养博士,9位为中德联合培养博士,3位为中奥(地利)联合培养博士)